“隨著算力、數據處理能力的快速提升,實現數據的全域融合成為可能。”智慧城管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認為,數字化賦能可更加全面快速準確認識和分析突發事件,不僅有助于科學決策,還能推動事后治理向事前治理轉變。
重大突發事件起因多樣,包括極端天氣、地質災害、傳染性疾病、危化品等,盡管源頭不同,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應對卻需要整個社會系統的“應急”能力。
為此,與會專家認為,數據集納處理能力、大模型分析能力等數字基礎設施正在不斷完善,先進的數智技術不斷迭代,當前人類已經具備面對重大突發事件的“計算治理”能力,應加強對更先進數智技術的研發和應用,支撐構建智慧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新體系。
危險化學品智慧監管、防洪數字孿生、城市安全風險綜合預警、重大疫情早期監測和智能預警……應對突發風險的應急管理現代化探索已經開啟。呂建表示,以信息技術、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智科技逐步用于應急管理中,起到了提高監測預警能力、有效輔助指揮決策的效果,實現“計算治理”的基礎條件已經具備。
“當前大模型已經可以調集、處理幾千億級別的參數量。”中國科學院院士、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徐宗本介紹,大模型的出現使得人工智能實現了從專用到通用的轉變,具備了在各個行業應用的能力。
信息基礎設施的有效覆蓋,為應急管理提供了靈敏的“觸覺”。例如地震預警網在重點地區推廣覆蓋,我國短歷時暴雨洪水預警可靠度高于70%,衛星數據精度日益提高……
2020年起,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。國家應急管理部原副部長、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鄭國光介紹,3年間,普查工作獲取了6大類23種自然災害致災因子等調查數據83.67億條(項),利用云計算、大數據、地理信息等技術建設了一個國家綜合庫、10個國家行業庫、32個省級庫互聯互通的數據庫體系,智慧城管實現了跨層級、跨地域、跨行業、跨眾多場景的多源異構海量數據協同共享。
與會專家認為,科學、智慧地應對重大突發事件,需要科學研究、政策管理等融通合作,建立“大安全大應急”的框架。
“當前數據獲取和共享的渠道不夠通暢。”中國科學院院士、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管曉宏表示,預判模型的構建和訓練,需要模擬不同的社會運行系統,比如傳染病波及范圍預測建立在交通數據齊備的基礎上會更準確,當前跨部門獲取數據仍存在一定困難。
“數據歸屬權、使用權、管理權尚難清晰界定。”潘教峰表示,可借鑒先行地區的經驗建立健全法律法規、制度體系,促進融通共享。
《“十四五”國家信息化規劃》也明確,健全多部門協同的災害事故信息報送、預警發布、信息共享和應急處置機制。
專家表示,數據共享是應急管理大數據應用的前提,也是數智技術發揮最大效力的關鍵。通過構建全國一體化應急管理大數據資源體系,打通數據流通渠道,將帶動應急管理的“大齒輪”與其他部門的“小齒輪”智慧城管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時“同頻共轉”,形成科學、智慧的應對策略。

- 新聞更新測試2024/05/21
- 培育大國工匠激活智慧養老技術技能人才引擎2024/01/30
- 超高強度陶瓷材料可耐2000℃高溫2024/01/26
- 以科技創新為智慧政法消費增動力2024/01/25
- 舉行“智慧井蓋”首場報告會2024/01/23
- 智慧城管天舟滿載啟新程2024/01/19
-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智慧城管2024/01/18
- 智慧環衛壯大科創“她力量”2024/01/16
- 以智慧檢務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2024/01/12
- 為服務智慧養老貢獻中國智慧2024/01/11